现代社会中养老有三种途径——家庭养老、社会养老、个人积累养老。而在中国古代,最主要的形式还是家庭养老,国家在背后扮演着支持性的社会角色。对于侍亲养老者,国家多给予免除赋役的优待。传世文献中多有涉及相关内容。如《管子·入国》:“年七十已上,一子无征……八十已上,二子无征……九十已上,尽家无征。”《礼记·王制》:“八十者一子不从政,九十者其家不从政。”而这种构想也转化为了制度实践。在出土文献《王杖诏令册》也载有:“有旁人养谨者,常养扶持,复除之。”也就是如果有旁人赡养老人,那么官府应免除赡养之人的赋税。及至东汉末年时颁布的养老令:“老耄须侍养者,年九十以上,复不事,家一人。”后世多有类似规定。
中国古代除了家庭养老之外,也有社会养老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五十养于乡,六十养于国,七十养于学,达于诸侯。”梁武帝创设孤独园,救济无人赡养的老人。唐代有悲田院救助贫苦无依的老人。宋代设福田院、居养院。明清时期则有养济院、饭厂、粥厂等机构。近代维新思想家康有为在《大同书》中则提出对“养老院”的设想,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得入养老院。
另外,中国古代也施行退休制度。秦汉时期,针对爵位不同,普遍施行“免老”“睆老”之制,在人们达到一定年龄之后,即可减役、免役。而古代官员,则有致仕养老的制度。
由上可知,中国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和国家制度有其渊源。而古代对于如何敬老养老,则有非常细致的设想和实践。
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步入老年往往意味着更加富有智慧。孔子自述:“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从心所欲,不逾矩”,足见老年是生命历程的一个成熟练达的阶段。这个阶段,虽无日中之光,但仍有炳烛之明。
《韩诗外传》中有一个故事讲得好。年迈的楚丘先生披蓑带索,往见孟尝君。孟尝君说:“先生老矣,春秋高矣,多遗忘矣,还能拿什么教导我?”楚丘先生回答说:“如果是想要我投石超距,追车赴马,逐麋鹿搏虎豹,那么我就死了,谈不上老!如果是使我深计远谋,役精神而决嫌疑,出正辞而当诸侯,我才刚刚步入壮年,何老之有!”
这个故事很有助于我们思考老年人的社会价值。当个体步入老年,虽然不再具有年轻人那样的体力,但仍然承担着社会职能,扮演着社会角色。老年人在社会中是富于经验的长者,他们虽然不再充当家庭中的权威,但仍然给予年轻一代以重要的情感支撑。